Publishing knowledge
学术专著出版无论是在出版源头、出版流程,还是在经营过程,都存在诸多问题,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,提出问题并分析应对对策,以供同行参考。学术专著在出版的源头便面临着诸多问题,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:
一是选题数量逐年下降。首先,分析一下目前我国科学家撰写学术专著的主要目的,不外乎以下几点:①总结、展示作者多年的科研成果,供学术交流;②晋升院士,进一步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;③晋升教授;④科研项目结题需要,等等。以上除了第一点,其余的目的性都非常强。如果一位科学家没有这些需求,在短时间内,是不会去考虑完成一本书。其次,目前我国的科研考评体系不向书倾斜,尤其是在一流的科研单位,书的评价微不足道,这对于原本就不景气的学术专著出版来说更是雪上加霜。
二是选题质量难以保证。在选题总量缺乏的情况下,优质选题更是匮乏。作为学术出版的重镇,科学出版社追求的是高水平、高质量、高层次的选题,我们出版的著作要紧跟主流、重要、先进、前沿的科研方向,然而在这些方向上的科学家,是科研压力最大、研究项目最多、日常事务最繁忙的,大多都不愿意、也没有时间来写书。反而,有时间且愿意写书的作者,大多都学术水平一般。
笔者认为主要的应对对策有以下几方面:
1.调整编辑队伍结构,将策划编辑剥离出来,专注做选题开发。以往我们的编辑是全能,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,一人包揽。这样的模式束缚着有策划组稿能力的编辑走不出去。反过来,精通编辑业务但不擅长组稿的编辑,即使再逼他,也难以有效果。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编辑分离就是要将策划组稿编辑和加工管理编辑完全分离,给策划编辑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选题工作。这样,在提升选题储备上,就具备了人的基础。
2.抓住重点,有的放矢。这里的“重点”指重点学科、重点人物、重点项目、重点机构等。以笔者从事的生命科学相关的学术出版为例,“重点学科”并不是生命科学中特别前沿的诸如分子生物学、细胞生物学、结构生物学等这些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。这里所说的“重点学科”是生命科学中容易成书的如生态学、植物分类学、保护生物学、农学、林学等传统的宏观大学科,以及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热门交叉学科,如食品、环境等。“重点人物”当然是这些领域中,引领学科、活跃在一线、具有潜力和实力的科学家。“重点项目”应当是国家各部委重点支持的科研项目。“重点机构”一定要是学科内一流的学术机构。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,要努力走上层路线,和机构或研究室签订整体合作协议。
3.多元化创新组稿方式。面对庞大、复杂的学科领域,现有的编辑力量毕竟是有限的,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借助外力,如通过作者推荐、与学会合作、与学报编辑部合作、聘用兼职编辑、异地建立站点,等等,用多元化方式来拓展选题。